长达一个多月的双 11 购物节,看似给消费者充足时间选购,然而优惠背后却暗藏猫腻,真优惠还是假噱头?让人不禁生疑。
价格先涨后降
不少消费者反映,双 11 期间商品存在先涨后降情况。有网友 10 月 13 日购物车商品总价 3900 元,14 日白天变成 4900 元,涨价达 1000 元。还有消费者前一天咨询商品券后价 104.74 元,第二天变成 289.84 元。找客服询问,多得到无关回应,如“已是最低价”等。
价格曲线缺失
部分电商平台曾上线比价功能,可如今却状况百出。淘宝一款鼠标价格波动曲线,10 月 8 日后保持不变,无 12 日涨价记录。网友购物车中“先涨后降”商品,价格曲线也找不到踪迹,像一款鞋子 10 月 21 日前未记录价格,页面显示“历史价格回溯中”,部分商品甚至无“价格波动”选项。
优惠券门槛提高
以淘宝为例,今年 618 大促 88VIP 积分兑换优惠券,最低“满 1200 元 - 100 元”,双 11 却只有“满 3000 元 - 240 元”和“满 7000 - 560 元”。这让消费者要凑更大量才能使用优惠券,增加购物成本。
红包规则复杂
除了优惠券,红包使用也很麻烦。平台会员优惠券门槛提高,红包可使用品类缩减且规则复杂。消费者要花费大量时间研究规则,最终可能因一点小问题无法使用红包,精心计算的优惠泡汤。
消费者记录价格
有消费者意识到价格问题,上月开始记录购物车商品价格,发现部分商品 10 月集中涨价。他们本想通过记录掌握价格走势,在双 11 买到实惠商品,可商家的操作让他们的努力白费。
简单低价难回归
“史上最长双 11”进程刚过三分之一,最大变化仅在时长。复杂优惠机制和“作弊式”优惠普遍,消费者期待的“简单低价”不知何时能真正回归。这让消费者在购物时充满顾虑,不知道是否真能买到划算商品。
大家在双 11 购物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价格问题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,觉得文章有用的话,别忘了点赞和分享!
网友评论